我的网站我的网站

本站地图 本站标签
您现在所的位置: 主页 > 惠州租房 >

莫怀戚的散步这件事可以这样解读吗?

发布时间:2024-03-20 13:38 录入:admin 热量值:3218

  救护车跑出“加速度”,换来市民的“安全感”。但只有速度还不够。近年来,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持续“提效率、强技能”,打造“大急救链”,在调度、救治、服务环节突破创新,聚焦抢救“黄金4分钟”,推进“呼叫即救治”,实现“上车即入院”,保障市民生命健康与城市安全。

  当救护车闪烁着警示灯行驶于大街小巷,很多人的感受是“紧张”,殊不知,比看到救护车更紧张的,是等待的过程。在救护车到达前的每一分钟,可能是患者的最后一分钟。

  “老人吃东西噎到了,呼吸困难……”春节期间,上海市120调度指挥中心接到一通电话,派出车的同时,调度员立即在电话中指导家属进行急救。

  “你在他背后,环抱住他的腰,一手握拳,另一只手抓住拳头放到肚脐以上的地方,一定要放在肋骨和胸骨下。猛地、快速朝腹部上方冲击,坚持做,直到他能呼吸、说话、咳嗽,如果他出现昏迷,请立即告诉我!”

  通过多次纠正和指导,电话那头的家属好像掌握了操作步骤。“脸红起来了!意识有了!啊,救护车也来了!”很幸运,经接力救治,老人被救回来了。

  在着力推进便捷就医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积极推行医疗远程指导系统。这套系统对标国际,由32个标准化的主诉预案组成,如胸痛、中风、分娩、气道异物等,也包括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法等急救方法,能够填补在救护车赶到现场的空窗期。

  拨打“120”后,与调度人员保持通话是非常重要的。中心通信部副部长邵贇说,急救从120电话接通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我们已经派出车辆,请不要挂断电话。请保持冷静,按我说的做。”听到这样的话后,尽管大多数人实际生活中并没有操作过心肺复苏或者海姆立克法,但在远程指导下还是可以一步步完成。今年春节期间,上海市120调度指挥中心开展远程医疗指导,通过第一目击者现场自救互救,现场复苏就成功了5例。

  早在2019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联合市医疗急救中心完成上海首例5G救护车院前-院内急救演习。从患者被抬上5G救护车的一刻起,院前急救人员与院内的急诊团队“零时差”融合。

  图说:2019年,市一医院联合市医疗急救中心完成上海首例5G救护车院前-院内急救演习 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2021年,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投入45辆5G急救车到一线,拉开了“智慧急救”的序幕,2022年全面启动“智慧急救”2.0建设。市医疗急救中心急救部部长吴德根介绍,患者只要致电120,即可匹配最近的急救车,提前调阅患者健康档案;急救医生在患者上车后可以通过随车的智慧化设备与目标医院建立联系,还能远程会诊。截至目前,院前院内信息共享平台已覆盖本市85家设有急诊的医疗机构,支撑全市急救网络高效运行。

  “市医疗急救中心每天大概派出1500车次,急危重症患者约占所有患者的10%左右。这类患者的抢救争分夺秒,我们还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合作,试点‘上车即挂号’,让院内医生收到患者信息后立即完成挂号程序,并开具相关检查单,节省奔波等候的时间。”吴德根表示。

  据六院急诊办公室主任张屹介绍,六院自2022年底协同市医疗急救中心完成了院内急救流程的升级改造。救护车上传相关数据给院内的医务人员,包括心电图、血压、血糖等信息实时传输,医院则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分诊并安排救治力量。此外,随车急救医生还能和医院专家进一步开展联合诊疗,“入院”这一关口被大幅前移。

  “救护车不是一个单纯的转运工具,不是说抬抱患者去医院就行了,救护车是一个移动的抢救室。”吴德根认为,救护车硬件迭代,加上强大的软件升级,病人的所有资料实现院前院内共享,虽然派出去的是一辆车、一个急救单元,但背后却是整个救治团队的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为解决院前急救时相关费用“先现金垫付、后医保报销”的不便问题,120救护车医保直接结算还被列为2022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前,急救车均具备医保直接结算能力,实现了120院前急救医疗费用实时结算、脱卡结算和报销“零跑腿”。去年,中心城区的120急救车医保直接结算共服务22万余人次。

  在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张志锋看来,疫情过后,上海的急救能力和市民需求都在持续提升,从“智慧急救”2.0到如今打造贯通“自救互救—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的“大急救链”,可以说是进入了急救模式3.0。这就更需要促进第一目击者、社区志愿者联动,充分发挥社区力量与志愿者的就近快速反应能力,填补院前急救待援的“空窗期”,提高全民急救施救率。

  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因心脏骤停、脑卒中等急危重症死亡的人数超过1000万,其中约80%发生在院外,而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仅为1%至3%,远低于发达国家15%的水平。《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鼓励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到2030年将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比例提高到3%及以上。

  中心科教部部长许萍告诉记者,中心在不断加强内部业务培训的基础上,还面向公众开展多种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大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能力。3年前,中心启用了院前急救科普文化基地,让市民“零距离”体验、学习急救知识,在模拟环境中操作如何“救人”。许萍说:“老百姓学习基础急救技能的意愿不断加强,中心每天都会收到个人或团体报名学习心肺复苏等技能,人员满了就能开班,但要经过严格考核,通过后会发证。通过学习,很多普通市民在遇到紧急事件时,也能勇敢站出来,快速施以援手。”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张志锋透露,将在继续提升科普与专业培训水平的同时,聚焦急救“黄金4分钟”,构建及时有效的“时空对接”,为市民提供更快、更好、更优的急救服务,让“大急救链”全方位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图片专区
相关文章